“目前火得一塌糊涂,其实都是为了生存。”“应该拿不到诺奖,只做自己感兴趣的课题。”南开大学物理科学学院胡金牛、陈璟两位教授的官网简介,近日凭借“耿直”火出了圈。
打开两位教授的简介页,扑面而来的幽默让人忍俊不禁。
胡教授大方承认在顶刊发表的60余篇论文,部分发在“水刊”,担任期刊审稿人是“被人强拉进去的”。他更用十条风趣的“招生Tips”劝退部分学生:“本人幽默感有限”“基本没有博士名额”“请太聪明的同学不要联系我”“不要背地里说老师事儿多”。
胡教授的荣誉包括“2006年时代周刊年度风云人物”“2008年感动中国特别奖获得者”“2022年奥林匹克杯得主”。
我们讲个热知识,这三项荣誉获得者依次是:“所有网民”“全体中国人”“中国人民”。是不是突然有了参与感?
陈教授的简介同样“实诚得可爱”:荣誉称号都是“浮云”,不会帮学生找工作,甚至调侃自己发过的百篇论文“绝大多数不想再读第二遍”。
这已是两位教授第二次因简介走红,他们也被誉为南开的“抽象双雄”。
(胡金牛教授在天津广播电视台《我们爱科学》讲“核天体物理学家研究啥”)
(陈璟教授工作中)
幽默只是表象,实力才是硬核。
陈教授一面用《少林足球》台词解构荣誉,一面清晰列出科研门槛:硕士需1篇一作论文,博士需3篇。学生坦言,胡教授课堂“严谨细致”,他的乐观教会大家“乐在其中”。
数据印证了人气——胡教授主页访问量突破23万次,陈教授简介吸引17万人次浏览。
南开大学对此展现了开放包容的姿态:“教师可自行编辑简介,校方不干涉。”
教授实诚到令人发笑的简介,引起了网友的激烈争论。
支持者盛赞:“智商情商双高!有真材实料才敢如此坦荡,为人难得。”认为幽默背后是实力与真诚。
也有反思声:“若非顶尖学府教授,这样写简历100%失业。”“因为稀缺,所以走红,是喜是悲?”“这就是当代物理人的窘境。”
部分网友解读为“以自嘲影射教育乱象”。
胡金牛与陈璟的走红,绝非一场简单的听段子狂欢。985院校教授们自愿撕下“高冷”面具,“不装”其实来自实力支撑下的坦诚。试问:“保证每天有3个小时以上的时间从事科研”,有多少高校师生能做得到?
更多热点速报、权威资讯、深度分析尽在北京日报App
汇盈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